弱小癥困撓物流業發展
發布于:2011/7/20 來源:上海凌翰物流 點擊次數:上海到南京托運公司南京市工商局有關人士表示,這些小公司原則上應該定義為貨運配載部,他們的規模達不到物流公司的標準,抗風險能力也很差。前年年底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的襲擊下,南京的很多物流企業直接關門了。
按照相關規定,注冊一家物流公司,需要50萬-100萬元啟動資金,300萬元的備用資金,5輛符合一定噸位的運輸車。南京市物流行業協會的一份調查顯示,南京全市物流企業普遍規模偏小,企業從業人員在10-50人之間的,占到了近六成。
南京市物流行業協會秘書長張承祥介紹,目前南京和物流相關的企業和機構有將近2萬家,光城東一家大型物流基地內就聚集了上千家“物流公司”。但整個行業里,個體性質的運輸、配送、快遞公司比比皆是,真正具備一定規模、比較專業的物流公司,其實不到百家。
“‘弱、小、散、亂’,這是南京物流行業的一個突出問題。”張承祥說,除了規模偏小外,物流企業的信息化程度普遍較低,人員流動大,技術裝備和管理手段比較落后等問題,都成為限制其發展的瓶頸。上海到南京貨物運輸張承祥說,物流企業的利潤率近幾年來不斷下降:2002年,物流業的毛利率在30%左右,到了2007年已經跌到10%以下。如今,大多數小型物流企業的利潤只有3%-5%。究其原因,是這些物流企業只能從事簡單的運輸和倉儲服務,無力開展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務、庫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務。
——夾縫中生存 中小物流企業舉步維艱
一邊是大型企業的擠壓,一邊是數量眾多的同類企業的惡性競爭,因此,中小物流企業可以說是在夾縫中生存,舉步維艱。
劉寧說,剛開始做物流的時候,覺得錢特別好賺,可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從事這個行當,再加上政府和整個行業的不斷規范,他感覺生存變得越來越困難了,現在做物流也就是靠著當初積累下來的一點關系,否則早就倒閉了。
正如劉寧所說,中小物流企業由于規模、資金以及聲譽等方面與大型物流企業相比沒有優勢,所以導致了其與客戶達成協議時成本高昂;獲取信息方面成本高,能力弱;融資成本高,發展資金不足;競爭成本高。
與一港資公司合作經營的王洪春說,目前物流業的總體發展狀況是:一方面各種物流企業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我國物流市場進入了賣方;另一方面,各種物流企業則正在不斷出現,在有潛在的最大物流需求的同時出現了物流能力的相對過剩的現象。目前物流市場的競爭層次仍停留在瓜分現有市場的低層次惡性競爭上,市場競爭外部成本高,這對中小物流企業的發展帶來許多困難。